近日,由我院动物医学系杨迪琦副教授和彭辉教授指导的两位本科生王欣雨和吴晨曦分别在《Biomolecules》(中科院二区,IF=4.8)和《Animals and Zoonoses》(吉林大学主办刊物)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
王欣雨撰写了题为《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Organoids: Applications from Physiology to Pathology》的论文。该论文深入探讨了类器官这一革命性技术在雌性生殖系统研究中的应用。类器官作为一种体外三维培养模型,能够高度模拟卵巢、输卵管、子宫、子宫颈等组织的复杂结构和功能,有效规避了传统体内实验的伦理限制。论文系统总结了建立雌性生殖道类器官的关键要素,包括细胞来源、细胞外支架和培养基配方,并详细阐述了类器官在揭示生殖生理机制(如胚胎着床)、模拟病理过程(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癌症)以及药物筛选和再生医学中的巨大潜力。

图1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Organoids: Applications from Physiology to Pathology》封面
本科生吴晨曦与研究生孙言语合作撰写题为《Advances in endometrial receptivity and embryo implantation by multi-omics techniques》的论文。子宫内膜容受性是胚胎成功着床的关键,其异常是导致不孕、反复种植失败和流产的重要原因。传统临床评估方法(如超声、宫腔镜)主要依赖形态学,缺乏分子层面的深入洞察。该综述聚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全面分析了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动态变化规律。论文强调,整合多组学数据可显著提高预测准确性,并有望通过子宫液或外泌体生物标志物实现无创诊断。

图2 《Advances in endometrial receptivity and embryo implantation by multi-omics techniques》封面
在论文撰写与投稿期间,杨迪琦副教授作为两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对研究进行了全程悉心指导。他指出,这两篇综述论文的发表,体现了海南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科学前沿洞察力和优秀的科研写作能力。王欣雨和吴晨曦同学的论文,分别从类器官和多组学两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影响生殖健康的核心问题——胚胎着床的微环境(子宫内膜)及其模拟研究平台。这不仅深化了对生殖生物学基本规律的理解,也为解决人类生殖障碍(如不孕症)和提升动物繁殖效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该论文的发表,不仅展现了我院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科研实力,也为低年级本科生提供了解科研的重要途径,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文:杨迪琦,审核:张晓辉,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