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
农业智能化建设微专业招生简章(2025年)
一、微专业基本情况
农业智能化建设微专业是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响应国家“数字乡村”战略、服务海南自贸港热带高效农业发展的特色项目,旨在培养掌握智能农业技术、农业大数据分析、智能装备应用等前沿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依托学院作物学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结合热带农业特色,聚焦智慧农业全产业链技术革新,助力农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基础电子信息技术、智能农机操作、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的跨学科人才,能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招生对象:全校一至三年级本科生,不限专业,具备农学或电子信息基础者优先。
招生规模:30人,择优录取。
二、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以“数字技术+农业应用”为核心,涵盖智慧农业基础理论与实操技能,具体如下:
开课学期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学时分配 | 考核方式 |
理论 | 课内实践 |
春季 | 农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 2 | 32 | 24 | 8 | 考查 |
热带农业物联网实践 | 2 | 32 | 16 | 16 | 考查 |
农业电子信息技术基础 | 2 | 32 | 24 | 8 | 考查 |
秋季 | 智能农业传感技术 | 2 | 32 | 24 | 8 | 考查 |
农业无人机原理与实践 | 2 | 32 | 24 | 8 | 考查 |
智能农机装备与技术 | 2 | 32 | 24 | 8 | 考查 |
三、师资队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整合热带农林学院多学科团队:
1.高立志,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终身院士,海南大学亚太热带生物多样性与基因组学研究中心主任,海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热带、南亚热带生物种质资源与基因组学,进化基因组学,保护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与大数据挖掘。
2.缪卫国,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院长,海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学会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植物生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农艺类(含农学、植物保护)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热带农林生物灾害绿色防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海南省特色重点学科“植物保护”责任教授、海南省领军人才、《热带作物学报》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是植物与病原微生物的互作、植物抗病基因工程及抗性基因分子检测、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3.宋明歆,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海南省拔尖人才,电磁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省级自然基金委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技术、信息材料与器件。
4.黄建清,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海南省科技厅专家库专家,海南省高层次人才。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技术、嵌入式技术和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
5.张晶晶,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海南省高层次人才。研究方向为传感器与物联网监测系统构建、林业信息化装备研制等方面。
行业导师:特邀海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热科院专家参与实践教学。
四、报名与录取方式
1. 报名时间:2025年3月15日-3月27日。
2. 报名方式:
填写《农业智能化建设微专业报名表》(附件1),发送至邮箱:994074@hainanu.edu.cn。
提交成绩单、个人陈述(500字以内,阐明学习动机)。
3. 录取流程:
- 初审:学院审核学业成绩与材料完整性(3月28日前公示初审名单)。
- 面试:通过初审者参加线下面试,考察专业认知与综合能力(3月29-30日)。
- 录取公示:3月30日于学院官网发布最终名单。
五、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18946084755 宋老师
地址:海南省儋州市海南大学儋州校区8号楼。
附件1 农业智能化建设微专业报名表
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农业农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
2025年3月13日